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节能标准的不断提高以及公众对室内空气品质要求的日益增强,空调系统作为建筑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部件——空调风机的性能优劣直接影响整体能效和运行稳定性。为规范市场秩序、提升产品质量、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3年正式发布了《GB/T 17713-2023 空调风机性能测试方法》国家标准,取代了原有的GB/T 17713-2011版本。该标准在测试方法、评价指标、数据采集精度及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标志着我国空调风机性能检测体系迈入更加科学化、精细化的新阶段。
新国标首先在测试工况设定方面进行了优化。相较于旧版标准仅规定了额定风量下的测试条件,新版标准引入了多工况测试机制,明确要求在低负荷(30%)、中负荷(60%)和满负荷(100%)三种典型运行状态下分别进行风量、静压、功率和效率的测量。这一变化更贴近实际使用场景,有助于全面评估风机在不同运行条件下的能效表现,避免厂商仅优化额定点性能而忽视部分负荷性能的问题。
在测试精度与设备要求上,新标准显著提高了技术门槛。例如,风量测量装置的不确定度由原来的±3%提升至±1.5%,压力传感器的精度等级不得低于0.5级,电功率测量设备采样频率不低于10Hz,并要求具备实时数据记录功能。此外,标准还强调了环境温湿度控制的重要性,规定测试环境温度应稳定在20℃±2℃,相对湿度控制在50%±10%,以减少外界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干扰。这些改进确保了测试数据的可比性和权威性,为产品认证和市场监管提供了可靠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标准首次将声学性能纳入强制性测试项目。空调风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不仅影响用户体验,也关系到建筑声环境质量。因此,GB/T 17713-2023明确规定了风机在额定工况下的A计权声功率级测量方法,并给出了不同风量等级下的噪声限值建议。测试需在消声室或半消声室内进行,采用国际通行的声强法或声压法,确保结果准确可重复。这一补充填补了以往标准在噪声评价方面的空白,推动企业从“只重效率”向“高效低噪”综合性能优化转型。
在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新国标摒弃了单一依赖全压效率的做法,引入了“综合能效指数”(IEER-like Index)概念,结合不同负荷区间的功耗与风量输出进行加权计算,更真实反映风机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实际能耗水平。同时,标准鼓励制造商提供“性能曲线数据库”,包含风量-静压、风量-功率、风量-效率等多维度数据,便于设计院和工程单位进行系统匹配选型。这种由点到面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提升空调系统的整体匹配效率,减少“大马拉小车”或“小马拉大车”的不合理配置现象。
此外,新标准扩大了适用范围,不仅涵盖传统的离心式、轴流式空调风机,还将直流无刷电机(EC风机)、变频风机、带热回收功能的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中的风机模块纳入测试规范。针对新型高效风机,标准特别规定了变频控制模式下的测试流程,要求在最低、中间和最高转速下分别测定性能参数,并评估其调速响应特性与控制稳定性。这体现了标准对技术创新的包容性与前瞻性,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
为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国家认监委已同步更新了相关产品认证规则,要求自2024年1月1日起,所有在中国境内销售的中央空调风机产品必须通过依据GB/T 17713-2023的第三方检测,并在产品铭牌和说明书上明示关键性能参数及测试依据。监管部门也将加大对市场抽查力度,严厉打击虚标性能、伪造检测报告等违法行为。
总体而言,GB/T 17713-2023的发布是我国暖通空调领域标准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提升了测试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更引导行业从粗放式竞争转向以质量和技术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未来,随着智能传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测试领域的深度融合,空调风机性能评价有望实现在线监测与远程验证,进一步推动建筑节能与智慧运维的协同发展。对于生产企业而言,主动适应新标准、加强研发创新能力,将是赢得市场先机的关键所在。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