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环境温湿度的精确控制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具有决定性影响,尤其是在造纸行业中,干燥区作为纸张成型的关键环节,其空调系统的设计与安装直接关系到纸张的物理性能、成品率以及设备运行稳定性。本文以某大型造纸厂干燥区空调系统改造项目为例,深入分析工业空调系统在高湿、高温环境下的设计思路、技术难点及实施效果。
该造纸厂位于华东地区,年产量超过50万吨,主要生产高档文化用纸和包装纸板。原有干燥区采用传统通风降温方式,存在温湿度波动大、能耗高、局部过热等问题,导致纸张出现翘曲、水分不均、断纸频发等质量缺陷。为提升产品品质并实现节能降耗,企业决定对干燥区空调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
项目初期,设计团队对干燥区的工艺流程、热湿负荷、空间布局及现有通风系统进行了全面调研。干燥区长度约180米,宽度30米,高度12米,内部布置多组烘缸、蒸汽管道及输送带,环境温度常年维持在60℃以上,相对湿度高达85%以上,属于典型的高温高湿作业区域。同时,由于纸机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水蒸气和热量,空气流动复杂,常规民用空调系统难以满足使用需求。
基于现场工况,设计团队提出“分区控温、定向送风、余热回收”的总体设计方案。首先,将干燥区划分为前、中、后三个温控区域,分别对应纸张脱水初期、主干燥段和冷却定型段,每个区域设置独立的空调机组和温湿度传感器,实现精准调控。其次,采用工业专用离心式空调机组,单台制冷量达1200kW,具备耐高温、防潮、防腐蚀特性,并配备变频风机系统,可根据负荷变化自动调节风量,降低运行能耗。
送风方式上,摒弃传统的顶部下送风模式,改为侧向水平贴附送风。通过在车间两侧安装低速高静压风管,将处理后的低温低湿空气沿纸机运行方向平行送出,形成稳定的气流层,有效避免冷热空气直接对冲造成的涡流和温差。回风系统则设置在车间顶部,利用热空气自然上升原理,集中收集高温高湿空气,经除湿和过滤后部分回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在控制系统方面,集成PLC+触摸屏+远程监控平台的三级控制架构。每台空调机组配备独立控制器,实时采集温湿度、风速、压力等参数,并通过工业以太网上传至中央控制室。操作人员可在监控界面上设定各区域目标参数,系统自动调节压缩机频率、水阀开度及风机转速,实现闭环控制。同时,系统具备故障报警、数据记录和能耗分析功能,便于后期运维管理。
施工阶段,考虑到生产线不能长时间停机,项目采用分段施工、夜间作业的方式推进。空调主机布置于车间外独立设备房,通过地下风道连接送风管网,减少对生产空间的占用。所有风管均采用双面彩钢复合保温材料,厚度50mm,确保冷量传输过程中损耗低于5%。电气线路敷设严格按照防爆标准执行,关键部位加装防水接线盒和接地保护装置。
系统调试完成后进入试运行阶段,连续监测两周数据显示:干燥区整体温度控制在24±1℃,相对湿度稳定在55±3%,较改造前波动幅度下降70%以上;纸张水分均匀性显著改善,断纸率由原来的每小时2.3次降至0.6次,年节约原纸损耗约1200吨;空调系统综合能效比(EER)达到4.2,较传统方案节能约35%,年节省电费超280万元。
此外,通过余热回收装置将部分排风热量用于预热新风,进一步降低加热能耗。冬季运行时,系统可切换为全新风加热模式,利用烘缸余热作为空调热源,实现能源梯级利用。
本案例表明,在造纸厂干燥区这类极端环境下,科学合理的空调系统设计不仅能够显著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稳定性,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未来,随着智能控制、物联网和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工业空调系统将向更高效、更智能、更绿色的方向演进,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