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空调系统的安装施工过程中,进度延误是较为常见的问题。这类项目通常涉及复杂的设备运输、多专业协同作业以及严格的环境要求,一旦管理不当,极易导致工期拖延,影响整个工程的交付和使用。本文通过一个真实案例,分析某大型制造企业新建厂房工业空调安装施工中出现的进度延误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该厂房位于华东地区,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空调系统设计为集中式冷水机组加风管送风系统,涵盖制冷机房、冷却塔、风管系统、末端设备等多个子系统。原计划施工周期为6个月,但实际工期延长至9个月,延误时间达3个月。通过对项目全过程的复盘,发现主要延误原因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前期设计变更频繁
项目初期,业主对生产流程进行了调整,导致空调负荷计算发生变化,原有的设备选型和管道布局需重新设计。设计院在短时间内多次修改图纸,造成现场施工依据不统一。例如,制冷机房的位置由北侧调整至南侧,导致已预埋的电缆沟和基础需要返工,直接延误工期近20天。此外,部分风管走向因工艺设备布局变化而调整,影响了交叉作业的协调。
二、设备供货延迟
本项目采用进口冷水机组,合同约定交货期为签约后90天内。但由于供应商生产排期紧张,加上国际物流受阻,设备实际到货时间比计划晚了45天。关键设备未能按时进场,导致后续的吊装、管道连接、调试等工序无法开展,形成“等米下锅”的被动局面。同时,部分国产配套设备如风机盘管和风阀也因厂家产能不足出现断货,进一步加剧了材料供应压力。
三、现场协调管理不力
工业空调安装涉及土建、电气、给排水、消防等多个专业,需高度依赖总承包单位的统筹协调。然而,在实际施工中,各分包单位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沟通机制。例如,空调风管与消防喷淋管道在吊顶空间发生碰撞,因未提前进行BIM碰撞检测,问题直到现场安装时才被发现,被迫停工整改。此类问题反复出现,累计造成约30天的窝工。
四、施工人员技能不足
空调系统的焊接、保温、调试等环节对技术要求较高。项目初期,施工单位派遣的班组多为临时招募,缺乏大型工业项目经验。在制冷剂管道焊接过程中,因操作不规范导致多处焊缝泄漏,返修耗时较长。此外,调试阶段因技术人员对控制系统逻辑理解不清,导致冷热源切换失败,反复调整近两周才恢复正常运行。
针对上述问题,项目后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有效控制了后续进度并最终完成交付:
首先,强化设计管理。项目组成立专项设计协调小组,明确设计变更审批流程,所有变更必须经业主、设计、施工三方会签后方可实施。同时引入BIM技术进行三维建模,提前模拟管线综合排布,减少现场冲突。
其次,优化供应链管理。与设备供应商签订补充协议,明确违约责任,并安排专人驻厂催交。对于关键设备,采用“分批发货、提前报关”策略,缩短物流周期。同时建立备用供应商名单,确保材料供应不断档。
再次,加强现场统筹调度。推行周计划+日例会制度,由总包单位牵头组织各专业召开协调会议,及时解决交叉作业问题。引入项目管理软件,实现进度可视化跟踪,对滞后工序及时预警并调配资源。
最后,提升施工队伍素质。对进场工人进行岗前培训和技术交底,关键岗位实行持证上岗。同时聘请有经验的技术顾问驻场指导,特别是在系统调试阶段提供技术支持,确保一次成功。
通过以上措施,项目在最后三个月实现了赶工目标,最终顺利完成验收。此次延误虽带来一定经济损失,但也为后续类似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工业空调安装是一项系统工程,唯有在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各环节协同发力,才能有效规避进度风险,保障项目顺利推进。未来,随着智能化建造和精细化管理的普及,此类问题有望得到更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