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建筑与生产设施中,空调系统的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设备的正常运转、环境温湿度控制以及工作人员的舒适性。然而,在多个实际工程项目中,由于监理工作的缺失或不到位,导致工业空调安装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不仅影响了系统性能,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工期延误。本文将通过一个典型案例,深入分析监理缺失所带来的具体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某大型电子制造厂在建设新厂房时,计划安装一套集中式工业空调系统,用于维持洁净车间内的恒温恒湿环境。该项目由业主单位直接委托施工单位进行设计与施工,未聘请专业的第三方监理单位,仅由内部工程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项目初期进展看似顺利,但在系统调试阶段暴露出诸多严重问题:部分区域温度无法达标、风量分布不均、冷凝水排水不畅导致天花板渗漏,甚至出现压缩机频繁跳闸现象。
经技术专家排查,发现问题根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空调主机与冷却塔的安装位置不合理,未充分考虑通风散热条件,导致冷却效率下降,主机过热保护频繁启动。其次,风管系统设计存在明显缺陷,部分弯头过多且未加导流片,造成气流阻力过大,末端送风量严重不足。此外,冷凝水管坡度不符合规范要求,部分管段甚至出现倒坡,导致冷凝水积聚并反灌至室内机组,引发漏水事故。更为严重的是,电气控制系统接线混乱,多处线路未按图施工,存在短路风险,给后期运行埋下安全隐患。
这些问题的产生,核心原因在于缺乏专业、独立的监理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监理单位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核把关,未能及时发现设计中的不合理之处;施工阶段也缺少对材料进场、工序交接、隐蔽工程验收等关键环节的有效监督。例如,风管保温层厚度未达到设计要求,但因无监理旁站验收,该问题被忽视。同时,施工单位为节省成本擅自更改设备型号和管道规格,而现场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未能识别此类变更带来的潜在风险。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责任边界模糊。由于没有监理单位作为第三方协调方,当施工方与设计方出现技术分歧时,决策往往由非专业人员做出,容易偏离技术规范。例如,原设计采用变频水泵以实现节能运行,但施工方建议改为定频水泵以降低成本,最终管理层采纳了该建议,导致系统调节能力下降,能耗显著增加。
从管理角度看,监理不仅是质量控制的执行者,更是整个项目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责涵盖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等多个方面。在本案例中,若设有合格的监理单位,应在设计交底阶段就提出冷却塔通风间距不足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应对风管制作、管道焊接、电气布线等关键工序进行巡检和验收;在调试前,应组织各参建方进行系统联调方案审查,确保各子系统协同运行。
为了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建议在今后的工业空调安装项目中强化监理制度的落实。首先,业主应依法依规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明确其权利与责任,赋予其必要的否决权和技术审查权。其次,监理单位需配备暖通、电气、自控等专业工程师,确保能够全面覆盖空调系统的各个技术领域。再者,应建立完善的监理工作流程,包括图纸会审、材料报验、隐蔽工程验收、分部分项工程评定等制度,形成可追溯的质量控制链条。
此外,随着智能化系统在工业空调中的广泛应用,监理工作也应与时俱进,提升对BA(楼宇自动化)系统、远程监控平台等新技术的监管能力。只有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监理服务,才能真正保障工业空调项目的建设质量与长期运行可靠性。
综上所述,该案例充分暴露了监理缺失所带来的连锁性后果。它不仅是一次技术失误的集合,更是项目管理体系缺位的集中体现。未来在类似工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监理的作用,将其视为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防线,从而避免因短期节约管理成本而引发长期运营隐患的局面。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