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老旧厂房的改造再利用已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建于上世纪的工业建筑因其独特的空间结构、坚固的建筑质量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定位,如文化创意园区、商业综合体、办公空间或展览中心。然而,在这些改造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安装现代空调系统,尤其是工业级空调系统,成为项目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
以某市原纺织厂改造项目为例,该厂区建于1970年代,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原有建筑为单层大跨度钢结构厂房,层高超过12米,空间开阔但保温性能差,夏季室内温度极高,冬季则寒冷难耐。改造后功能定位为集艺术展览、设计办公与轻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创园区,对室内环境舒适度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空调系统的选型与安装必须兼顾能效、空间适应性与后期运维便利性。
项目初期,设计团队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原有建筑缺乏现代暖通系统基础,管线预留空间不足;二是高大空间导致传统中央空调难以实现均匀送风;三是改造需最大限度保留原始工业风貌,不能大规模破坏墙体或屋顶结构;四是园区功能多样,不同区域对温湿度控制需求差异较大。
针对上述问题,项目采用了“分区设计、集中管理”的工业空调系统解决方案。整体系统以水冷螺杆式冷水机组为核心,结合变风量(VAV)空气处理机组与高大空间专用喷口送风技术。冷水机组设置于新建的设备房内,避免对原有厂房外观造成影响。冷却塔则布置在厂区边缘绿化带中,通过隔音屏障降低运行噪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在送风方式上,考虑到厂房层高大、热空气易积聚顶部的特点,设计团队采用侧送风+顶部回风的气流组织形式。在南北两侧墙体高处安装条缝式喷口,将处理后的冷风以一定角度水平送出,利用射流原理延长气流行程,有效覆盖地面活动区域。同时,在屋顶设置可调节排风阀,配合智能控制系统根据室内外温差自动启闭,实现自然通风与机械制冷的协同运行,显著降低能耗。
为解决管线敷设难题,项目充分利用原有吊车梁下方空间,沿主梁走向架设空调风管与水管,既避免了对室内净高的过度压缩,又保持了天花的视觉完整性。所有管道均采用轻质保温材料包裹,并做防火处理,确保安全合规。此外,控制系统采用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实现对各区域温度、湿度、CO₂浓度的实时监测与远程调控,管理人员可通过移动终端随时掌握系统运行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在节能方面也做了深入探索。除常规的变频水泵与风机外,还引入了热回收装置,将排风中的热量用于预热新风,在过渡季节可减少30%以上的加热能耗。部分屋顶区域加装太阳能光伏板,为空调系统的辅助设备供电,进一步提升绿色建筑等级。
施工过程中,团队特别注重对历史构件的保护。例如,在穿墙打孔时采用水钻精准定位,避开承重结构;设备基础施工避开原有柱基,采用独立混凝土墩台承载。整个安装周期历时四个月,未对建筑主体造成结构性损伤,完工后经第三方检测,室内PM2.5浓度、温湿度波动等指标均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为类似老旧工业建筑的空调系统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首先,必须坚持“功能适配、技术适宜”的原则,不盲目追求高端配置,而应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选择性价比最优的方案。其次,要重视建筑本体特性,充分发挥高大空间的优势,通过科学的气流组织提升环境品质。最后,智能化控制与节能技术的集成应用,是实现长效运营的关键。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存量更新阶段,越来越多的老旧厂房将迎来新生。工业空调系统的合理安装不仅是提升使用舒适度的技术保障,更是实现建筑功能转型与能源效率提升的重要支撑。未来,随着新型制冷技术、智能控制算法和可再生能源的不断进步,老旧厂房的环境系统改造将更加绿色、高效与人性化。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