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News Center ——
自动化生产线配套空调安装协同作业案例
2025-11-24

在现代制造业中,自动化生产线的高效运行离不开各类辅助系统的协同支持,其中空调系统作为保障生产环境温湿度稳定、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和产品质量一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装与调试必须与自动化生产线的建设进度紧密配合。某智能制造企业新建数字化车间项目中,便成功实施了一次典型的自动化生产线配套空调安装协同作业案例,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该项目涵盖多条柔性装配线、智能仓储系统及机器人工作站,对环境控制要求极高,尤其是精密装配区域需维持恒温恒湿(温度22±1℃,湿度50%±5%)。为此,项目团队在设计初期便将空调系统纳入整体规划,采用模块化中央空调系统结合局部洁净送风装置的综合方案。然而,由于自动化设备布局密集、管线通道受限,空调机组的安装位置、风管走向与设备基础存在空间冲突,若按传统“先土建后机电”的顺序施工,极可能导致返工或延误工期。

为解决这一问题,项目部成立了由工艺工程师、暖通设计师、自动化集成商及施工方组成的联合协调小组,推行“并行工程+BIM协同”管理模式。首先,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建立全厂三维数字模型,将自动化产线设备、输送轨道、电气桥架、消防管道与空调系统的风管、水管、风机盘管等全部进行可视化建模。通过碰撞检测功能,提前发现并优化了17处空间干涉问题,例如原设计中主风管穿越机器人滑轨轨道下方,净高不足导致机械臂运动受限,经调整风管走向并采用异形弯头绕行,既保证了通风效率,又避免了结构改造。

在施工阶段,实行“分区同步、工序穿插”的作业策略。整个车间划分为四个施工区段,每个区段内自动化设备基础施工完成后,立即插入空调支吊架安装与主管道预制工作。由于大型空调外机需布置于厂房顶部,而屋面同时是自动化立体仓库堆垛机导轨的支撑结构,项目组采用“分时段占位”方式:白天优先进行堆垛机钢构吊装,夜间则组织空调外机运输与就位,利用厂区内部重型叉车与移动式吊车配合完成高空作业,最大限度减少交叉干扰。

在关键接口衔接方面,空调系统的冷凝水排水管需接入位于地面下的共用排水沟,而该区域正是AGV(自动导引车)运行路径。为避免后期开挖破坏已完成的环氧地坪,施工团队在AGV轨道预埋阶段即同步敷设排水套管,并预留检修井位置,实现隐蔽工程一次到位。此外,洁净区域的高效送风口与自动化检测工位上方的视觉识别相机存在高度重叠,经多轮协商,最终将送风口改为侧向送风形式,并加装导流板,确保气流组织不影响相机成像质量,同时满足洁净度等级要求。

调试阶段同样体现高度协同。空调系统首次启机时,自动化产线尚处于单机测试阶段,部分区域无热负荷。项目组制定分步调试计划,先开启公共区域空调维持基本环境,待各工段设备逐步上电后,再按负荷增长动态调节冷水机组运行台数与风量分配。通过楼宇自控系统(BAS)与生产线MES系统的数据对接,实现了环境参数与生产状态的联动控制——当某装配单元进入高功率运行模式时,系统自动提升该区域送风量,防止局部过热影响传感器精度。

此次协同作业最终实现空调系统与自动化生产线同步交付,整体工期较传统模式缩短约28天,设备初次运行故障率下降40%。更重要的是,通过全过程协同管理,形成了标准化的接口清单与施工界面划分表,为后续扩产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实践表明,在智能化制造场景下,辅助系统不再只是“配套”,而是与核心工艺设备同等重要的系统组成部分,唯有打破专业壁垒、强化前期协同,才能真正实现“智能工厂”的高效集成与稳定运行。

该案例也揭示出未来工业建设的发展趋势:从单一专业主导转向多专业深度融合,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协同,借助数字化工具提升整体建造效率。随着工业4.0持续推进,此类跨系统、跨专业的复杂协同作业将成为常态,而成功的经验也将不断推动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13366123956 CONTACT US

公司:北京赛博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次渠南里129号楼2层102

Q Q:3971291381

Copyright © 2002-2025

京ICP备2025110272号-3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3366123956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