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News Center ——
纺织厂大面积通风降温空调安装实践分析
2025-11-24

在现代纺织工业生产中,车间环境的温湿度控制对产品质量、设备运行效率以及员工工作舒适度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夏季高温高湿季节,纺织厂内部温度往往高达35℃以上,相对湿度也处于较高水平,极易导致纱线断裂、纤维性能下降以及工人疲劳等问题。因此,实施大面积通风降温空调系统成为提升纺织厂生产环境质量的关键举措。本文结合某大型棉纺企业的实际安装案例,对通风降温空调系统的选型、布局设计、施工过程及运行效果进行实践分析。

该企业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拥有四个主生产车间,总面积约3.6万平方米,主要生产精梳棉纱。原有通风系统仅依靠自然通风与局部排风扇,难以有效调节室内温湿度。为改善生产环境,企业决定引入集中式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相结合的复合式空调系统,实现全年恒温恒湿控制。

在系统设计阶段,首先对各车间的热负荷进行了详细测算。考虑到纺织设备发热量大、人员密集、光照强度高等因素,综合计算得出总冷负荷约为2800kW。根据这一数据,选用了6套模块化组合式空调机组,单机制冷量450kW,具备初效过滤、蒸发冷却、表冷除湿、再热及变频送风功能。空调机组集中布置于车间外围专用机房内,通过主风管将处理后的空气均匀输送至各区域。

送风方式采用“上送下回”模式,在车间顶部设置条缝式风口,形成定向气流组织,避免直吹操作岗位。回风口则沿墙边地面布置,配合负压排风系统,有效带走积聚在低处的湿热空气。为提升气流均匀性,设计中引入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技术,对不同工况下的气流分布、温度场和湿度场进行仿真优化,最终确定了最合理的风口间距与风速参数。

在安装实施过程中,重点解决了三大技术难题。其一是大型风管吊装问题。由于车间层高有限且存在大量生产设备,主风管需穿越多条行车轨道。施工团队采用分段预制、高空拼接的方式,并利用夜间停产时段进行吊装作业,最大限度减少对正常生产的影响。其二是空调水管路布置。冷冻水系统采用双管制闭式循环,主管道沿厂区外围敷设,进入车间后分支至各机组。为防止冷凝水滴漏,所有管道均采用B1级橡塑保温材料包裹,厚度不小于30mm,并在关键节点加装泄水阀与排气装置。其三是电气控制系统集成。整套系统配备PLC中央控制器,可实时监测室内外温湿度、风量、压差等参数,并根据预设工艺曲线自动调节风机转速、水阀开度及制冷量输出,实现智能化运行。

系统投入运行后,经过连续三个月的跟踪测试,取得了显著成效。夏季典型工况下,车间平均温度由原来的34.5℃降至26.8℃,相对湿度稳定在55%±5%范围内,完全满足纺纱工艺要求。据生产部门反馈,细纱工序断头率下降约18%,络筒机效率提升12%,产品等级率明显提高。同时,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90%以上的操作人员认为作业环境明显改善,中暑和疲劳现象大幅减少。

此外,系统能效表现也较为理想。在复合运行模式下,日均耗电量约为1.2万kWh,较传统全机械制冷方案节能约35%。特别是在春秋过渡季节,可完全依赖蒸发冷却模式运行,进一步降低能耗。维护方面,系统设有在线故障诊断功能,滤网更换周期可达3个月,整体运行稳定性良好。

当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例如初期调试阶段因传感器校准偏差导致部分区域温控波动;个别车间角落仍存在轻微气流死角,需通过增设导流板进行修正。后续通过优化控制逻辑和局部风道改造,问题已基本解决。

综上所述,纺织厂大面积通风降温空调系统的成功应用,不仅显著提升了生产环境品质,也为节能降耗提供了可行路径。未来随着智能控制、热回收技术和绿色制冷剂的进一步发展,此类系统将在更多纺织企业中推广应用,助力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13366123956 CONTACT US

公司:北京赛博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次渠南里129号楼2层102

Q Q:3971291381

Copyright © 2002-2025

京ICP备2025110272号-3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3366123956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