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型展览馆的建设与运营过程中,设备用房作为保障整个场馆正常运行的核心区域,其环境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其中,空调系统不仅承担着调节温度、湿度的任务,还直接影响到电气设备、消防系统、通信设施等关键设备的稳定运行。本文以某大型国际展览中心设备用房空调系统安装项目为案例,深入分析其设计思路、施工难点及解决方案,总结可供借鉴的经验。
该展览中心总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设备用房分布于地下二层至地上三层,涵盖高低压配电室、UPS机房、冷水机房、消防控制中心等多个功能区域。由于各类设备对运行环境要求不同,空调系统需满足高可靠性、分区控制、节能运行等多重目标。项目初期,设计团队根据各房间的热负荷特性、使用频率及设备发热量进行详细测算,并结合建筑结构特点,确定采用“集中冷源+分散末端”的空调系统形式。
冷源部分设置于地下一层专用制冷站,配置三台离心式冷水机组(两用一备),单机制冷量为1800RT,通过闭式循环水系统向各设备用房输送7℃/12℃冷冻水。冷却水系统采用横流式冷却塔置于屋顶,配变频水泵实现动态调节。这种集中供冷方式有利于提高能效比,便于维护管理,同时具备较强的冗余能力,确保在单台机组故障时仍能满足基本运行需求。
末端系统则根据各设备用房的具体要求灵活配置。例如,高压配电室和UPS机房发热量大且对温湿度控制精度要求高,采用精密空调机组,具备恒温恒湿功能,并支持双电源切换;普通配电间及控制室则选用吊顶式空气处理机组(AHU),配合送回风管道实现均匀气流组织。所有末端设备均接入楼宇自控系统(BAS),实现远程监控、故障报警和能耗统计。
在施工阶段,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管线综合排布复杂、作业空间受限以及与其他专业交叉施工频繁。设备用房内部管线密集,空调水系统、风管、电缆桥架、消防管道等多专业并行敷设,若未提前协调,极易造成碰撞或返工。为此,项目采用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三维协同设计,在施工前完成各专业管线的碰撞检测与优化排布。例如,在冷水机房内,通过调整风管走向和支吊架位置,成功避免了与大型水管的冲突,节省了后期修改成本。
另一个难点是大型设备的运输与就位。冷水机组、水泵等重型设备需从室外通过临时坡道运至地下制冷站,路径涉及车道转弯半径不足、地下室净高有限等问题。施工方制定了详细的吊装方案,采用液压平板车配合卷扬机牵引,并在关键节点设置临时支撑,确保设备平稳就位。同时,为减少振动传递,所有动设备均安装减震基座,并在管道连接处加装柔性接头。
调试阶段,重点验证系统的联动性能与控制逻辑。通过模拟不同工况(如高温天气、单机运行、断电恢复等),检验冷水机组启停顺序、水泵变频响应、BA系统数据采集等功能是否正常。测试发现,初期部分房间存在送风不均现象,经排查为风阀调节不当所致,随后通过重新平衡风量分配得以解决。此外,针对UPS机房精密空调的湿度控制偏差问题,优化了加湿器控制参数,提升了环境稳定性。
本项目最终实现了设备用房空调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据运行数据显示,系统全年综合能效比(EER)达到5.2,较传统方案提升约18%;关键区域温湿度控制精度维持在±0.5℃和±5%RH以内,完全满足设备运行要求。更重要的是,系统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为后续展馆扩容预留了接口。
总结该项目经验,成功的空调系统安装离不开前期精细化的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多专业协同以及后期严格的调试验证。特别是在大型公共建筑中,设备用房空调系统不仅是“幕后功臣”,更是保障整体运营安全的关键环节。未来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空调系统将更加趋向集成化、数字化和低碳化,为大型展览馆的可持续运营提供坚实支撑。
Copyright © 2002-2025